查看原文
其他

特区40年 | 央媒纷纷聚焦罗湖,这些“关键词”刷爆朋友圈!


1980年—2020年

这是深圳经济特区

破土而出、蓬勃生长的40年


摄影:钟志超



1980年8月26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


40年间,深圳经济特区发挥着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深圳人的生活也经历了从未有过的改变。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

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央媒

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深圳

投向罗湖区


摄影:罗超


下面一起来康康

央媒视角下的三个罗湖“关键词”

带你感受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

40年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



关键词一:渔民村蜕变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处处是工地。村民们跑运输、做加工……1981年,渔民村成为全国最早的“万元户村”。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渔民村。


夏日炎炎,海风阵阵

深圳罗湖区渔民村

中国最早的“万元户村”

从这里开始


“要是没有改革开放,你看到的这些地方可能还是泥塘呢!”见到渔民村的老渔民邓锦辉,是在村里古色古香的“渔人码头”文化室,他正和五六位老人悠闲地喝茶、读报、看书。“现在村里年年有分红、家家有产业,大家在‘物质小康’之后,都在追求‘精神小康’了。”说起文化室,担任渔民村居委会副主任的邓锦辉颇为自豪。


走出文化室

漫步于0.25平方公里的渔民村

记者找不到一点小渔村的感觉


今日的渔民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刘伯良 摄


鳞次栉比的小高楼

干净宽阔的水泥路

郁郁葱葱的绿化带……

昔日荒僻的小渔村

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样板村”


62岁的邓锦辉肤色黝黑、身体结实,看着显年轻,“你以为我有多老?我比特区的‘岁数大不了多少!”他哈哈大笑。


说话间,邓锦辉带着记者来到位于渔民村社区的家中,12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宽敞舒适,各种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记者试图寻找一些渔民生活的痕迹,一无所获。“现在除了周末钓钓鱼,生活里几乎没有‘渔民的影子了。”邓锦辉说。


邓锦辉搬过多次家。他回忆道:“每搬一次家,生活都是一次大变样。”


改革开放前,邓锦辉与大多数普通村民一样,住的是土墙瓦房,过着海上漂泊的日子。“出一次海至少半个月,吃住都在船上。”邓锦辉告诉记者,那时的他总想,这大概就是自己一辈子的生活了。



△人民日报聚焦渔民村的新变化


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渔民村的春天来了


高速发展的经济特区处处是工地,村民们也从中觅得商机,渔民村迅速组建起自己的船队和车队搞运输。“现在的深圳国贸大厦、罗湖香格里拉大酒店,很多砖瓦、沙石都是我们运过去的,我们是一天天看着深圳长高。”邓锦辉骄傲地说。


虽然是简单的建筑材料运输,但市场供不应求。依靠自己的船队,村民们从中山运砖头来深圳卖,一船能装两万多块砖,能挣几千元。


“那时候,经常要干到凌晨2点甚至通宵,大家抢着干活,不把当天任务完成没人下班。”邓锦辉说,他的妻子在村里珠宝厂上班,把一个个小珠子小亮片穿起来,做成装饰品运到香港卖。“虽然苦点累点,但两口子一起努力,感觉日子特别有奔头。”



图源深圳特区报


跑运输、做加工……

20世纪80年代初

邓锦辉夫妻二人年收入

就超过了1万元


1981年,渔民村成为全国著名的“万元户村”。次年,村里统一盖起30多幢二层小洋楼,邓锦辉家也分到了一幢。


“彩电、冰箱、洗衣机、电饭煲样样都有,地板是大理石的,水绿水绿的。我最喜欢的是那台大音响,可以唱卡拉OK,当时村里好多人都跑到我家来唱歌。”邓锦辉觉得,那是祖祖辈辈都没过上的好日子。


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1985年


村里集资建成了7层高的工业大楼,制衣厂、表带厂相继入驻;




1992年


村集体成立深圳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村民人人可以获得分红;




2004年


旧村改造完成,现代化的高层住宅取代了老旧的“握手楼”和“拥抱楼”,邓锦辉搬进了现在的房子中。


2012年12月8日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渔民村

与大家围坐在一起

拉家常、说变化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渔民村的生活水平又上了一个大台阶!”邓锦辉说,近几年,村里重新装修了430平方米的老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让村民老有所养,还成立了粤剧队,开展邻里节、渔乐节等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资料图


“经济发展了,我们几个居委会干部一合计,想丰富一下村民的文化生活,就办了个渔乐节。”邓锦辉说,渔乐节一次大概两小时,跳舞、唱歌等节目都由村民们自己出,大家都想露一手,在一起排练、演出其乐融融。


“渔村一派时尚景象,绿荫通幽处,小区人气旺,举村喜气扬,赞扬改革开放……”渔丰实业公司一间办公室里,传出这样一首悠扬的粤语小调,这首小调就是几位村民为今年渔乐节准备的。


如今的渔民村

村集体资产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

800万元增长到4.8亿元


邓锦辉

渔民村正计划对村集体经济、基层治理等进行全方位提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做贡献。


图源深圳特区报


“海上飘零”“翻身解放”

“春到渔村”……

蜿蜒350多米的渔民村文化长廊里

一幅幅精美的青铜浮雕记录了今昔变迁



从渔民村向西北方望去

京基100大厦等许多

深圳标志性建筑耸入云霄

 未来已来

渔民村的传奇故事仍在继续


关键词二:错峰停车


40年过去

深圳实际管理人口已超过2000万

如何用“绣花功夫”

做好城市精细化管理

成为这个年轻的移民城市面临的大课题



2020年,深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把罗湖区试点的“错峰共享智慧停车改革”项目列入2020年43个市级重点改革项目之一。罗湖区大胆改革,深入探索“共享停车计划”破解停车难问题,目前,白天和夜间提供错峰共享停车位过万个,试点成效初显



△《中国改革报》在头版点赞罗湖错峰共享智慧停车


罗湖区东晓街道独树社区

由于旧改项目多

导致停车位一下子少了200多个





为破解难题

东晓街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挖掘服务资源共享渠道,协调社区旁边的商业大厦,实施错峰共享停车。


东晓街道党工委书记肖嘉睿

这是我们探索基层治理由“单一供给”向“多元参与”的转变。



目前

罗湖辖区722个经营性停车场,已完成数据接入721家,接入率99.8%;已有43个商业楼宇、5个工业园区、5家医院、8所学校与近200个物业小区加入“共享停车计划”,白天和夜间分别可提供错峰共享停车位4601个和6831个,通过车位错峰共享缓解居民停车难的创新做法初见成效。



关键词三:5G技术


2019年7月,深圳再次推出《深圳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率先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重大部署,科技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接轨国际,扩大科研资金的使用管理自主权。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让深圳得以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0年是5G基础设施的攻关年

深圳将于8月实现5G网络全市覆盖

在5G的推广普及上

罗湖也再度跑出“深圳速度”


△经济日报聚焦罗湖5G技术


罗湖区科技创新局局长石兴中介绍



5G技术将给罗湖区转型发展带来全新机遇,为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全新动能。从去年开始,罗湖区全面布局5G产业发展及产品应用,支持辖区企业融入5G产业发展和5G技术应用之中。如今,已在智能制造、路桥管控、物流机器人、智慧交通等多个产业、工业领域广泛使用。



与此同时,罗湖也积极谋划和布局5G产业发展和5G场景应用,依托莲塘国威电子大厦建设的全市首个5G产业专业园区,已于5月22日开园,目前入驻企业51家。


同时,罗湖还积极推动设立首支5G产业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重点投资5G产业链中下游企业。辖区内的联合蓝海、路桥集团、今天国际等20多家重点企业与运营商形成深入合作,打造5G研发环境、试验5G产业应用并取得初步成效。



观察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

深圳经济特区是最好的“窗口”之一

40年间

深圳从一个3万人的边陲小镇

发展为人口超千万的现代大都市


罗湖将紧抓“双区驱动”

重大历史机遇

在新起点上奋力书写

全面振兴发展的华彩篇章




来源:综合自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改革报、双周发布

编辑整理:新时代新罗湖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往期精彩回顾

1、陆丰疫情病毒溯源结果发布:与香港流行毒株高度同源!2、深圳推行“错峰共享停车”,罗湖区这个地方已经试点实施啦!3、特区40年 |《罗湖时光》系列微纪录片惊艳来袭,帧帧都是老深圳的回忆杀……4、又双叒叕获奖啦!罗湖一举拿下四项网络文化大奖!5、罗湖,太太太太太好逛了吧!6、快来投稿!罗湖这场比赛可将你的画作变身“有声明信片”!



来都来了,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